在育兒的漫漫長路上,我們常常懷揣著美好的愿望,一心想為孩子打造最完美的成長軌跡。然而,有時候,恰恰是那些我們自認為 “為孩子好” 的執念,成了阻礙孩子茁壯成長的枷鎖。其中,有兩個執念,一旦我們懂得放下,孩子的成長之路或許會豁然開朗。
1.放棄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
很多家長都陷入過這樣的誤區:孩子還小,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對,不如我幫他做了,既省時又省力。于是,從孩子穿衣系鞋帶,到整理書包寫作業,甚至未來職業規劃,家長們都大包大攬。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小宇媽媽就是個典型。小宇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每天早上還是媽媽幫他穿衣服、收拾書包。有一次學校組織郊游,小宇連自己的水壺放在書包哪個位置都不知道,因為一直都是媽媽幫他整理的。在集體活動中,別的同學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有條不紊地參與各項活動,小宇卻手忙腳亂,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大家玩,自己卻因為準備不足而失落。
家長過度代勞,孩子失去了鍛煉生活技能的機會,動手能力差,依賴性強。在未來獨立面對生活時,他們會感到無所適從。我們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從簡單的事情做起。
比如,在孩子兩三歲時,鼓勵他們自己嘗試穿脫衣服,哪怕一開始穿得歪歪扭扭;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如擺放碗筷、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學會基本生活技能,還能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規劃的路線前行,認為這樣就能避開人生的荊棘。于是,從孩子興趣愛好的選擇,到學習內容的安排,家長們都試圖將孩子的思想納入自己設定的框架。然而,這往往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失去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曉妍從小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興趣,可媽媽覺得學繪畫沒 “前途”,硬是給她報了奧數班。每次上奧數課,曉妍都心不在焉,成績也不理想。而一到課余時間,她就偷偷拿起畫筆,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里。長期被媽媽壓制興趣,曉妍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對學習也失去了熱情。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興趣偏好。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當孩子提出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時,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傾聽,與他們平等交流。比如在周末活動安排上,問問孩子想去公園還是圖書館,讓他們參與決策。在興趣培養方面,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支持和引導,而不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