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3.4億未成年人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比例為16.4%,有嚴重心理問題行為的學生比例為5%。
另有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學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但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對此一無所知。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壓力大。為什么壓力大?這其中就有父母的盲目競爭。
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熏陶“要好好學習,將來上清華北大”“不考研究生是不行的”甚至“出國留學,去英國的伊頓公學”等等。
記住:英國的伊頓公學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西方走到今天,有300多年的歷史。
爺爺?shù)臓敔斝W畢業(yè),爺爺?shù)陌职殖踔挟厴I(yè),爺爺高中畢業(yè),爸爸大學畢業(yè),兒子讀到研究生,所謂“三代洗血”“五代培養(yǎng)一個貴族”,上一代人會為下一代奠定基礎。
經過幾代積累之后,家族才會興旺、民族才會人才井噴。
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什么樣呢?爸爸只是小學畢業(yè),卻一下子要求孩子上大學甚至讀研究生,有積累嗎?
家庭文化的積累根本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孩子成長的文化基礎太脆弱。
教育學認為影響孩子發(fā)展的因素有四個:先天因素、環(huán)境因素、教育因素和主觀能動性,這四個因素哪個最重要呢?
可不能說都重要、同樣重要,需要從哲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在矛盾論中,分析哪個因素最重要,一定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論認為: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來發(fā)揮作用。
同理,把先天、環(huán)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也進行分類,就會發(fā)現(xiàn),先天和主觀能動性是內因,環(huán)境和教育是外因。
而外因不可能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決定性作用。
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在學習科學發(fā)展觀,家長也要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fā)展。
了解這四個因素在孩子的發(fā)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家長就會盲目競爭,最終害了孩子。
01
先天是前提
先天因素包括遺傳基因、孕期的情況、出生方式等等。
英國科學家高爾頓在對977位“名人現(xiàn)象”研究、21戶“藝術家庭”的研究和雙生子系列研究后,在1883年創(chuàng)立了優(yōu)生學,提出“善擇配偶,改良人種”,告訴世人:人生的起跑線在遺傳,在于父母給的那23對染色體攜帶了多少學習基因!
精卵子結合的一剎那,就決定了每個孩子攜帶的是哪兩個家族的種系特征。
正如一切有機體的形態(tài)及軀體組織受遺傳決定一樣,有機體的心理也有遺傳,包括智力、行為、性格等,都會展示兩個家族的烙印,或形似、或神似。
遺傳學理論認為,每個生命的發(fā)展有其特定的發(fā)展順序,人的發(fā)展過程只不過是這些內在的遺傳因素自我展開的過程。
進化論認為,千百萬年來的生命進化為每一種生命的出生和成長都設計了不可或缺的程序,每一種繞過生命必需程序的行為都有可能是在損害生命,會阻斷了進化的可能性,甚至使其慘遭淘汰。
兒童早期發(fā)展的本質是父母遺傳素質潛能的表達和發(fā)揮,適時、適宜的早教可以引發(fā)、促進良性表達;過早、過度的早教只能延緩甚至阻礙發(fā)展。揠苗助長的結果不是促進生長而是折騰、損害生命!
先天是前提,我們要承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父母當年播種的如果是精靈豆的種子,不出意外,就會收獲精靈豆;播種的是木瓜種子,卻非要收獲個精靈豆,這不可能。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本身沒有錯,這是對孩子的熱情期待。
但是,家長頭腦一定要清醒,要捫心自問:“我遺傳給孩子學習的基因有多少?我當年學習怎么樣?”
當然,也要反對“遺傳決定一切”的極端說法。很多父母動不動就嚷嚷“龍生龍,鳳生鳳,耗子孩子會打洞”,這句話第一句就是錯的。
按照傳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龍生了九個孩子,沒有一個像它一樣,在天上騰云駕霧、呼風喚雨。
龍生九個孩子,但是沒有像龍王爺那樣,所以龍生龍、鳳生鳳是騙人的。但是我們也是生不出龍的孩子那樣的,因為需要有龍的基因,遺傳定律難撼動。
家長也許會想:本身我的遺傳就不如別人,后天再不多讓孩子學習,那不就更差了嗎?注意,家長必須要清楚自己家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
雖然我不是先天遺傳決定論者,但我必須強調先天因素在個體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
遺傳基因為個體發(fā)展提供的是藍圖,決定神經回路的增加、修剪和定型的時間表,決定了可能性,屬內因;
早期經驗決定神經回路的形成、修剪、保留、強弱,為未來的學習、行為和健康提供了或者堅實、或者薄弱的基礎,決定可能性能否變成現(xiàn)實性,屬外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通過內因發(fā)揮作用。
02
環(huán)境是條件
環(huán)境因素是指孩子所在的家庭,這是重要的環(huán)境。其他還有家庭所在的家族環(huán)境、家族所在的社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等等。
我們承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當年為何三遷?就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良好的伙伴環(huán)境和社區(qū)環(huán)境,因為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地夸大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作用。比如說重點學校,重點學校能保證學生百分百上北大清華嗎?這不可能。
反過來說,在貧困山區(qū)里也有不少孩子考上好大學,為什么?因為環(huán)境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否則就會陷入到機械唯物主義中。
過早的環(huán)境壓力、過度的能力要求會阻滯、打擊潛能的表達,有時造成潛能不表達或異常表達,所產生的傷害是進化鏈上的終止信號——被損傷的潛能是無法恢復的,不可能再進化到更高一級。
過早教育、過度教育、著急家長表面上似乎是豐富了給孩子的心理刺激,實際上卻造成“刺激剝奪”的后果。
不僅剝奪了嬰幼兒以健康心理走向成熟的機會,也妨礙了父母以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參與到孩子早期成長的過程,屬于“揠苗助長”的摧殘行為。
03
教育很重要
教育因素不是指孩子正在接受的教育,也不是指學校,最重要的是,孩子是誰帶大的,撫養(yǎng)人很重要。
教育培養(yǎng)人的道德,道德就是修行,教育可以教人成仁;教育也給人以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教育可以教人成才。
當然,也不能把教育的功能過分夸大,“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教的家長”,這都是騙人的,因為教育的前提基礎是先天因素。
如果過分夸大教育的作用,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陷入到教育萬能論中去,那屬于反馬克思主義,是唯心主義,這種思想必須清除掉。
盧梭在《愛彌爾》中這樣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
受競爭日益激烈化、低齡化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越來越高,急于求成和浮躁的社會風氣使得家長恨不得孩子幼兒園就能把大學的內容都學完——忘了他們還是個孩子。
家長的虛榮心被市場炒作得急劇膨脹:“教育有多大膽,孩子就有多高才”“望子成龍不是夢,別輸在起跑線上”“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你可以不是天才,但是你可以成為天才的父親”。
各種商業(yè)宣傳鋪天蓋地,諸如,孩子可以一天學會游泳、三天學會拼音、五個月識字,兩歲應該識兩千字,三歲應該識三千字,可以達到小學畢業(yè)的水平。
不少被蒙蔽的家長送孩子上學前班,把小學課程先學一遍,這樣上小學后就“贏在起跑線”——殊不知領跑不會超過一學期,而且由于關鍵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此后大批淪為“仲永之流”。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個體發(fā)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兒童體內各大系統(tǒng)成熟的順序是神經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大腦各區(qū)成熟的順序是枕葉、顳葉、頂葉、額葉,腦細胞發(fā)育的順序是軸突、樹突、軸突的髓鞘化。
這種方向性和順序性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為基因型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不斷把遺傳程序編制顯現(xiàn)出來的過程。
格塞爾“雙生子爬臺階”的實驗告訴我們,任何心理的成熟與發(fā)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為基礎的,當生理成熟度未達到時,給予超常訓練,希望能提前獲得成熟階段所具備的能力、技巧是違反生理學規(guī)律的。
04
主觀能動性是催化劑
一個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上進心、成就感、榮譽感、責任感等綜合起來就叫做主觀能動性。
比如有些孩子,放學就知道回家寫作業(yè);而有些孩子,放學就出去玩,到處跑,直到媽媽急得到處找,拎著他的耳朵,他才回去寫作業(yè),這就是主觀能動性。
我們承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看到了“天道酬勤”“皇天不負有心人”,但是這些都是有前提條件的。除了先天因素,環(huán)境、教育背景也都是制約主觀能動性的因素。
現(xiàn)在大人騙孩子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成績不好,就是不用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是騙人的,因為能磨成針的前提是鐵杵,有些孩子生來就是一棒槌,能磨成針嗎?磨到最后也只會是牙簽。
有的孩子連棒槌都不是,就是石頭,能磨針么?還不如根據(jù)石頭的形狀、大小、質地雕琢成藝術品,賣的錢可以買一籮筐的針,這就是因材施教。
中國有四大名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當?shù)囟际a絲綢。只有在質地縝密的綢緞上繡花,絲綢才漂亮。
如果在麻袋上繡花,那就是基礎太差,最多只能是個十字繡。所以,家長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依賴教育和環(huán)境因素,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
尤其是媒體對某些“天才”的炒作,諸如七歲天才作家、哈佛女孩劉亦婷、我家笨笨上北大之類,更是激起了家長對教育的盲目狂熱追求,這種盲目狂熱最終都會成為孩子身上的巨大壓力。
近30年,大學錄取率漲了幾十倍,2015年超過77%了,大學生占同齡人口的比例漲了上百倍。
依據(jù)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加之人口萎縮,再過若干年,孩子還愁沒有大學上?會有好多大學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閉的!
只要孩子智力沒問題,家長真的不用擔心孩子上大學的事情,只是不能虛榮心膨脹,非要上“一本”、讀名牌大學。
市場的炒作催生出家長的焦慮心態(tài)。試想,商家不把虛假競爭大肆宣傳,怎么會有市場?培訓機構不如此制造緊張氣氛、傳播交流情緒,家長怎么可能掏錢?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這些良好的愿望本身固然沒有什么錯,但是家長必須接受的一個現(xiàn)實是:意識決定不了物質,客觀世界不會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廂情愿是不現(xiàn)實的。
家長們要用平常心看自己、看孩子。
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孩子也是個平平常常的孩子,應該合理期待孩子,讓其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地長大。
看到關鍵期的意義和早教的價值,適時教育、開發(fā)潛能,適宜早教、充分發(fā)展,但不要迷信和盲從。
早期教育必須回歸純真的本位:價值取向由知識學習、智力開發(fā)走向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終身持續(xù)性發(fā)展。
培育孩子真善美的價值觀,發(fā)展生存能力,建立自信和自尊,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與合作,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豐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好奇、探索、樂于學習的動機,使孩子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這才應該是家長追求的最大目標。
人生是一場從生到死的馬拉松比賽,搶跑未必能贏,重要的是體驗過程。
不是所有的花兒都在春天開放,有的知道春天百花爭艷,爭不過別人,于是等到夏天、秋天甚至冬天才開,有的甚至很多年才開一次。
若是一直未開,那就寧愿相信這不是株花,而是棵參天大樹。生命自有其內在的節(jié)奏,別打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