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視頻火了,視頻內容是,一個小男孩一只手拿著筆,一只手拿著磚,還一直在哭。
然后視頻中有另外一個人的聲音在問,“拿筆好點還是拿磚好?”
小男孩說,“拿筆好”。
“那你為什么讀書不認真呢?你是愿意拿筆呢,還是愿意拿磚呢?”
“愿意拿筆。”
視頻中的小男孩,哭的真的好有趣,一臉委屈的樣子。而視頻中的另一個人就是他的爸爸,因為小男孩學習不認真,就用這樣的辦法來考驗一下他,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之后小男孩主動提出學習,自覺性更好了。
網友說,“這就是棄磚從文”的故事。
這種另類的教育方式,也是讓眾網友驚呼“學到了“。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是卻達到了目的。當然了,這個方法的可行性還是要看自己,情況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是現在的人,有時候感覺你對面的人變了,變得開朗了,或者變得憂郁了。其實不然,每個人的性格從你出生就是定下的,生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或者被環境所影響,但是你最深處的性格是不會有變化的,這決定了你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
所以教育方式這個東西,一定要靠自己去探索,尤其是在“雙減“之后,家長的教育顯得更加的重要。尤其是這個暑假的時間,肯定有的孩子已經玩瘋了,很多家長已經管不了了,有的時候想管也不知道怎么管了。
但是這個時候畢竟就要開始下個學期的學習了,而新學期的課程能夠快速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時候家長也是很有壓力的。
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長解放自己,同時也成就了孩子。父母不能圍著孩子轉,而是要做真實快樂的父母,達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當然了,話說出口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就非常難了。現在這個社會下,很多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就開始完全圍繞孩子來進行。這個社會上所有的育兒書,以及各種專家都在告訴我們,要去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要尊重孩子??墒窍胍疹櫤昧硪粋€人的前提是照顧好自己,如果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那什么育兒寶典都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上班的時候,事情一大堆,今天的工作任務要完成,各種社會關系需要維持。下班之后,不管有多累,都要陪孩子玩,孩子哭了,要哄,孩子的衣服臟了,要洗,孩子餓了,要做飯。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應該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吧,不行,要陪孩子出去玩,還有各種輔導班。要是有個稍微長一點的假期呢,又得選孩子想去的地方玩。
這就是家長的憂慮,在這個時候要怎么辦呢?
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無論孩子做什么,她都始終陪在一邊,她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職業發展,也犧牲了很多的娛樂活動,她覺得自己是個非常負責任的媽媽。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等孩子上小學了,她陪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就寫作業,她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不寫。就這樣,孩子慢慢地成長,就變成了一個“小皇帝“,父母都成了服侍的人員。
父母要什么都會,不僅是生活上,還有孩子的課程上,還有孩子的心理方面,慢慢的,會的越來越多,同時焦慮也越來越多。
這是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會出現的情況,“我明明什么都做得很好,可是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換個角度來講,我們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就能發現問題了。我想要的我父母都給我了,我從來沒有被餓到過,我從來沒有穿過臟衣服,可是我也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的視線,我做什么他們都能看到,我就要把我好的一面展示給他們,在他們面前我一定是個乖孩子。但是他們不在我面前時候,我就能放松一下了,我可以玩我想玩的,我也不想寫作業,那些都是寫給他們看的,其實我更想要自由一點。
是的,這就是孩子正常的想法,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自己身份的變化。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去做一個“守門員“,做好一個引領者,因為你們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最開始的導師。而等到孩子長大一些,父母則要去做一個”啦啦隊“,你已經不是一個教練了,而是一名觀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都是必需的。無條件的愛,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有條件的愛,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孩子必須克服這些困難,才會得到愛。
中國有句老話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用著父母的身上正合適,他們是孩子,但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有自己想做的,很多時候一個旁觀者比一個參與者更加重要。
就像有的人,從小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沒怎么管過他。從小開始就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大部分的爺爺奶奶會比父母更加的寵孩子,但是懂事的爺爺奶奶,做法卻往往相反。他有時候心情不好,把自己關在屋里,爺爺奶奶看到這種情況也沒有大聲吵鬧,也沒有敲門沒完沒了的關心,就是到了吃飯的時間了,敲下門出來吃飯。等到他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了,自己就出來了,爺爺奶奶也不多說話。
其實就是爺爺奶奶給了他獨處的機會,事情自己能處理的就自己處理,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的能力,讓他去想為什么,而不是我告訴你的,就是對的。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從來只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家長始終會認為孩子就應該聽我的,我走的路比你多,吃的比你多,看的事比你多,懂得更比你多了。所以很多時候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孩子,因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會不由自由的去控制他的想法。
這對嗎?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憑什么我必須要這樣做,憑什么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憑什么你要把這些東西安在我身上。
首先,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他有著屬于他這個年紀的認知。很多時候家長接受外面的消息,都是網上說了,人家從小就吃苦,然后考上”清華大學“了;網上又說了,那些山區的小孩多不容易,這樣了還這么努力地學習。
這就是家長,不光是家長,很多一部分“人”的想法。首先這種事情世界上有的是,其次這只是一種新聞,因為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再就是這些人始終只是一小部分人,他們代表不了全部。
而家長的這些想法,或多或少的都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你吃的好,穿的好,就必須要考好學校,你就必須比其他的孩子優秀,第一是想孩子真的能好,還有很多家長也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學習這個東西不是說好就能好的,就算再怎么逼,也不是說好就能好,孩子不是工具,更是一個“人”。
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喜歡答應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經常因為忘了,或者有事,就沒有做。這種的其實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孩子對于這種事,記得非常清楚,哪怕長大了還經常想起來。
就像我小時候,我爸爸答應我下午出去玩,那天我就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一直期待著下午的到來。可是時間到了,他卻什么也不說,就出去跟別人打牌了,我問他,“你不會說下午要出去玩嗎”,他說,“明天”,可是明天也沒有去,從此以后也沒有。
這個事情對孩子的影響真的非常的大,他會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所以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不做的話就不要說,因為人對于將要發生的事情,會有很大的期待,何況是小孩子呢?
還有家長不要給孩子傳輸一些沒用的人生經驗,比如自己會的題,不要告訴別人,考試的時候,把卷子捂得死死的,誰都不讓看,處處跟別人競爭。我們從小到大上學的過程中,其實,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人,小家子氣,沒有人愿意去相處。
還有一種是,特別喜歡在外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好像很謙虛,把別人的孩子捧得很高。但是自己的孩子哪怕知道說的不是真的,心里也會非常的難受,也會懷疑自己會不會真的不如別人。但是也不用太夸獎,這樣別人可能不好看,就要在夸和批中間找平衡。
還有家長不要給孩子傳輸一些沒用的人生經驗,比如自己會的題,不要告訴別人,考試的時候,把卷子捂得死死的,誰都不讓看,處處跟別人競爭。我們從小到大上學的過程中,其實,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人,小家子氣,沒有人愿意去相處。
還有一種是,特別喜歡在外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好像很謙虛,把別人的孩子捧得很高。但是自己的孩子哪怕知道說的不是真的,心里也會非常的難受,也會懷疑自己會不會真的不如別人。但是也不用太夸獎,這樣別人可能不好看,就要在夸和批中間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