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界限,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比如:
面對別人的不合理要求,敢于拒絕;
不過多探聽別人的隱私問題,如工資、婚戀關系;
不過度干涉別人的決定,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有了清晰的界限,雙方在保持親密的同時,各自平等獨立、為自己負責。這樣的關系,才能和諧、長久地發展下去。
在親子關系中,界限也同樣重要。
許多家長感到養育孩子很煩很累,身心俱疲,方方面面都要親力親為,為孩子的事操心;
有些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陷入危機,不理解為什么對孩子這么好,孩子卻不領情,甚至反感、憎恨自己。
這兩類現象,都可以追溯到親子之間界限模糊的問題上來。
只有家長把握好清晰的界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教育也會變得輕松而高效。
01
守住自己的個人界限
曾經有家長問過一個問題:
“有時候下班回來很疲憊,或者心情不佳的時候,孩子還吵著鬧著要我陪他一起玩。
內心真的很抗拒,但又怕拒絕孩子會對他造成不好的影響,于是就很不情愿地陪孩子玩,自己的情緒很糟糕,陪玩的時候也難以全情投入。
這種情況下,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界限的問題,先滿足孩子的需求,還是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后,就陷入了無底線的犧牲和付出中,一切以孩子為先,把自己放在一個最卑微的位置。
比如:為了時時刻刻照顧孩子,媽媽可以放棄自己的朋友圈、休閑娛樂,一心撲在孩子身上;
只要孩子想要買的東西,即便家里條件達不到,還是會省吃儉用給孩子買;
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對家長拳打腳踢,家長也不阻止,甚至笑呵呵的;
好不容易做出幾道菜,孩子卻說不喜歡吃,讓媽媽再炒他想吃的,媽媽即便很疲憊,也會答應孩子;
家長在家工作的時候,孩子一直在旁邊干擾,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會嚴厲地和孩子定規矩,還是好脾氣地哄孩子,或者頂著干擾工作······
這種親子之間地位不平等的關系,通常會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自私霸道,看不見父母的辛苦。
等到將來長大了,在人際交往中,也容易缺乏界限感,只顧自己,不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長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太低,也會逐漸失去權威感,導致教育孩子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家長再愛孩子,也要懂得守住自己的界限,舍得對孩子說“不”、以及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其實就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規則,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允許,不是所有需求都可以被滿足。
比如,孩子要買很昂貴的玩具,家長可以說:
“這個玩具看上去是很棒,你想擁有,我理解。但是我覺得太貴了,可能沒法滿足你了。”
孩子不吃現成的菜,讓媽媽再炒,媽媽可以說:
“我剛剛炒了這么多菜,已經很累了,不想再炒了,你要不少吃一點,或者下一頓我再給你炒。
家長在工作,孩子一直打擾,可以嚴厲地告訴孩子:
“我現在在忙工作,需要安靜的環境,你這樣吵鬧讓我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你要不去客廳玩,還是在這里待著安靜一點?”
孩子可能會有挫敗感,覺得父母不那么友好,但他對世界的認識更加真實、豐富了,明白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也要照顧別人的感受。
家長懂得守住個人界限,孩子也會在日積月累的體驗中,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和約定的規則,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更重要的是,比起一味地忽視、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情緒問題,家長先照顧好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孩子。
02
不侵犯孩子的界限
日常生活中,家長侵犯孩子的界限常表現為:
不尊重孩子的“物權”,未經孩子允許,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要求孩子把玩具送給別人;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查看孩子的手機、日記本,隨意進出孩子房間;
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做事
這些行為,常常會招致孩子的叛逆、反抗,導致親子關系冷漠疏離、矛盾重重。
還有的家長,會以“過度付出”的方式,侵入孩子的界限,親子之間形成一種“共生”關系:
沒有自我,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把本該孩子做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
常常拿自己的付出“綁架”孩子,讓孩子聽話。
孩子看似得到了滿滿的愛,實則背負著兩個人的人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內心壓抑、影響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孩子被保護、照顧得太好,缺乏獨立做事、鍛煉能力的機會,往往會缺乏責任感、沒有主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普利策獎得主安娜·昆德蘭在《不曾走過,怎會懂得》一書中寫道: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顧,這時,沒有邊界感,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是正當的。
但從孩子兩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區分“你”“我”,產生物權意識,強調“你的”、“我的”,此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注意界限:
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動孩子的東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樹立邊界意識,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慢慢地,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尤其是進入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做有界限感的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隱私和想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隱私,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減少自以為是的干涉和控制。
家長把握好界限,明白哪些是自己責任范圍內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過度包辦、干涉,讓他自己負責,孩子才能長成人格獨立、能力發展良好的成年人。
最典型的例子:孩子學習相關的事情,家長應該把主動權和責任交給孩子自己,而不是比孩子做得還多。
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記住學習任務、按時完成作業、檢查作業;
當孩子磨蹭、不好好完成時,不要表現得比孩子還著急,只需引導孩子意識到后果,自己調整行為,慢慢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家長還要懂得對自己負責,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目標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和他一起成長、進步
這樣有界限的親子關系才是健康的,會讓父母、孩子雙方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