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1歲 大肌肉活動能力階段
嬰兒通過爬、翻、滾、抓、旋轉、坐等大肌肉的活動,來接觸世界、了解世界,開始對外部世界形成穩固的表象。嬰兒的心理開始從混亂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過度。嬰兒的這種爬、翻、滾的活動能力就是他們基本的學習能力,家長要給孩子創造這個“學習能力”培養的機會和條件。有的家長深知這一“運動”的重要性,他們在家里的地面上鋪上地毯,再把桌子腿、椅子腿用布包好,以免磕傷孩子,然后讓孩子盡情爬玩。而有的家長生怕孩子摔著、碰著,總是把孩子抱在身上,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出現不能正確掌握握筆姿勢,書寫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馬馬虎虎的現象。還會在運動方面表現出技巧很差,經常碰傷自己或摔倒在地;平衡能力、身體協調能力落后,在跳繩、打球方面顯得很笨拙;在運動時經常有多余的動作,在精細動作方面落后,不能根據對象物的性質掌握用力的輕重,常將東西弄碎、弄壞,不會系鞋帶、解鈕扣,用不好筷子等。
2 , 2-4歲 感覺動作學習階段。(幼兒園)
兒童的感覺動作是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兒童智慧發展的基礎。
當幼兒會坐、會走后,他們開始在動作的基礎上形成感覺,并通過動作與感覺的配合形成較為復雜的身體運動。幼兒開始能夠接丟物體、拍球、拋接球、坐滑梯、騎小三輪車、跳繩、跳遠、跑步、玩積木、折紙、剪貼畫、照圖形繪畫等,這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訓練。通過這些活動身體協調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開始憑借觸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來認識事物,同時在感受事物時形成較為簡單的判斷。這就是感覺動作學習過程。
3 , 5-6歲知覺動作統合階段。(學前班和小學一年級)
兒童在大肌肉動作和感覺動作兩個階段的發展基礎上,開始形成豐富的知覺表象世界。當大人要求孩子做某種事情時,孩子不用先模仿大人的動作,而是通過手勢、表情、語言,并根據對這些信息的記憶就可以完成這項活動。于是兒童的學習能力就發展到了知覺動作階段。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視覺與聽覺是最重要的學習途徑。
視覺方面:開始辨認有意義的事物,學會區分經驗中的對象與背景,辨認相似圖形中的不同部分,辨認點、線、面,并能記憶呈現的圖形與文字。這時家長應給孩子多看兒童畫報、畫書,玩拼圖游戲和迷宮游戲,到公園看各種動物,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等。
聽覺方面:開始用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事物聯系,辨別不同的發音并從中提取意義。兒童能夠將聽到的語言記在大腦中,按照這一指令去行動。這時家長應給孩子多講故事。如“365夜”、“故事大王”、“格林童話”等,講各種有趣的事,聽各種優美的音樂,如果孩子喜歡可以學一種樂器。這也是培養孩子審美觀、是非觀、同情心等美好心理素質的重要階段。聽知覺能力差的孩子,無法過濾環境中不重要的聽覺刺激,所以常被不重要的或不相干的聽覺刺激所干擾,導致注意力分散。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視覺與聽覺總是與動作聯系在一起的,看到或聽到對他們有用的信息,他們不會無動于衷,他們通過積極的看、積極的聽,目的是行動。前面階段,是以動作為主,動作誘發感覺、知覺,而在這個階段,是以知覺為主,知覺統轄動作。他們將知覺經驗如實畫出來、如實說出來,他們這時有能力照著畫、照著說,他們內部心理活動占據了優勢,但動作仍然必不可少,這就是為什么叫知覺動作統合階段。
視聽覺動作統合能力是大腦將感覺器官傳入的信息進行正確處理,再指揮行動,如果這個信息處理過程出現問題,那么行動一定會出差錯,看到的、聽到的與做到的是兩碼事。例如,孩子在做數學運算時,時常忘記進位和錯位,就是因為視覺記憶受到下一步計算的干擾;孩子將數字抄錯、遺漏或左右顛倒,是由于視覺記憶、視覺分辨能力與視覺次序性記憶能力發展不足造成的;在豎式計算中,將個位、十位、百位數排列不正,是因為視動協調性出現了障礙,大腦對方向、位置和距離信息的處理出現了問題所造成的。對于這些問題就需要進行知覺動作統合能力訓練來解決。
知覺動作統合能力是后天學習與訓練的結果,現代都市家庭的孩子住在高樓,沒有戶外游戲,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其實很多家長小的時候玩過的游戲如踢毽子、踢沙包、打陀螺、滾鐵環、跳格子、抓石子、抓羊拐、斗雞等游戲對孩子的能力發展都是很有效的方法。這時家長要經常和孩子聊天,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讓孩子有適應陌生環境的機會,進行適應社會能力的訓練。現在有些家長連孩子系鞋帶這樣的事都要代勞,一個初中三年紀的女生還等著爸爸媽媽把螃蟹剝好了自己只管吃,孩子的能力能發展起來嗎?
4 , 7-9歲 符號認知與閱讀能力階段(小學二三四年級)
閱讀是對文字符號的視覺辨認與領會過程,文字與圖形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點線組成,但又有區別,文字代表一定意義。閱讀與圖形辨認涉及到更高級的大腦過程,即領會、理解、提取語義的過程。閱讀能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眼球運動、視覺速度、視覺辨別能力;二是符號轉變成語義,即理解字詞意義的過程。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養成孩子愛看書的好習慣。同時要加強對孩子字詞意義的訓練,如字詞聯想訓練,閱讀策略的訓練。這是孩子學習數學問題,理解抽象數學概念,領會應用題的基礎。例如:1988年趙彤言成為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年齡最小的博士研究生。父母為了提高她的閱讀能力,開啟知識的大門,一有空就帶她去書店,買回一大堆書。她從兩歲至七歲,五年先后看過一千五百多種書。一個對字詞不善領會,閱讀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真正領會數量概念,不能有效地抽象思維。如果發現孩子視覺動作統合能力低下而導致閱讀困難,則要進行前一階段的補救,即訓練兒童知覺動作統合能力。
5 , 10-12歲 數學推理邏輯思維階段。(小學五六年級)
這一階段將培養發展孩子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
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學習數學不扎實,請家教補習數學,輔導時會做了,過后又不會了,個別家長甚至將這一現象歸結為記性不好,說自己的孩子忘性大。其實,這是由于孩子并沒有真正理解解題的方法,沒有真正掌握解題的條件。有時孩子僅憑機械記憶,記住了解題步驟,但稍一變化便束手無策。
孩子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這種能力是動作、感覺、知覺、閱讀等諸項基本能力發展的積累,體現的是多種基本學習能力的積累效應。這正如我國古人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只有前幾個階段順利發展后,這一階段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具備。數學計算能力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它還取決于智商的高低。
這一階段重點是發展兒童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訓練數形關系、數量關系來進行。而數學的運算則可以通過將運算與動作相聯系而傳授給兒童。我們看到兒童在這一階段所玩的一些游戲,如跳皮筋、踢毽子、跳方塊及各種棋類活動等,均對提高大腦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上述學習能力如果在各階段發展過程中出現落后或者發展不平衡,就容易導致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的實質就是學習能力的缺損與失調。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多,從心理因素看,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因某些智力落后而引起的成績差,這些兒童一般要去特殊學校接受專門教育;二是因不良家庭環境和情緒障礙及人格障礙所引起的成績差,這些兒童要解決的問題是心理健康和家庭環境的改變;三是學習成績差是因為學習障礙造成的,這些學生智力正常家庭也沒有大的危機,主要是因為聽、說、讀、寫、算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出了問題而導致學習成績差。
如今,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識字、繪畫、鋼琴等,可更為基礎的是對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孩子基礎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孩子上學后覺得學習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