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漫漫長路上,相信不少家長都遭遇過孩子突然發脾氣的 “小風暴”。那場面,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焦頭爛額。別著急,今天咱們就來深入聊聊,當孩子愛發脾氣時,父母究竟該如何巧妙應對。
_BEix74.webp)
孩子為何變身 “小火山”
1.生理 “小警鐘” 敲響:
孩子的身體狀態和情緒緊密相連。當孩子肚子餓了,血糖下降,就容易變得煩躁不安;或是玩了一整天,身體疲憊不堪,也可能一點小事就觸發他們的壞情緒。比如,周末帶孩子出去玩,到了飯點還沒吃飯,孩子就可能因為饑餓開始哭鬧、發脾氣。
2.心理需求 “喊渴”:
哪怕是小小的孩子,內心也有著豐富的需求。他們渴望被關注、被認可,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比如孩子正興致勃勃地搭積木,家長卻突然讓他收拾玩具,孩子的小情緒就可能瞬間爆發。
3.表達能力 “卡殼”:
年幼的孩子還在努力學習如何用語言精準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們遭遇挫折、委屈或是其他復雜情緒時,由于語言能力有限,無法清晰地說出來,只能用發脾氣這種直接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不滿。
_vP0cGd.webp)
家長應對 “三十六計”
1.冷靜是第一要義: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果也跟著情緒失控,大聲呵斥,那這場 “戰爭” 只會愈演愈烈。家長要迅速調整心態,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只有自己情緒穩定,才能更好地安撫孩子。
2.傾聽打開心門:
家長不妨蹲下身來,和孩子保持平視,用溫和的語氣詢問孩子為什么不開心。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即使他們說得斷斷續續,也要給予積極的回應,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比如孩子說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可以耐心詢問:“寶貝,是在幼兒園發生什么讓你不開心的事了嗎?和媽媽說說,我們一起解決。”
3.明確界限有原則:
理解孩子的情緒,并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遷就。家長要清楚地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絕對不被允許的。當孩子發脾氣亂扔東西時,家長要嚴肅制止,并明確告知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如果你有什么想法,要好好說,不能用這種方式。”

助力孩子情緒管理 “升級”
1.以身作則樹榜樣: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遇到問題保持冷靜,理性解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開啟情緒認知之旅:
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看繪本、玩游戲等方式,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指著繪本里人物的表情,告訴孩子:“這是開心,這是生氣,這是難過。” 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發脾氣來代替。
3.搭建情緒宣泄 “橋梁”:
為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情緒宣泄途徑,比如準備畫紙和畫筆,讓孩子把內心的情緒通過繪畫表達出來;或者帶孩子去戶外跑步、跳繩,通過運動釋放負面情緒。
孩子愛發脾氣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只要家長用心去理解、科學地應對,耐心地引導,就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親密融洽。家長們,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