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毛片/久99久久99视频/涩色视频/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400-8560-9717        service@xuanzideu.com
歡迎來到璇紫教育官網!
璇紫教育
XUANZI EDUCATION
?
情商高的家長,是怎樣發脾氣的?
來源: | 作者:pmo088ebc | 發布時間: 2023-05-30 | 515 次瀏覽 | 分享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

一直以來,各種教育書籍和文章都在強調情緒穩定的重要性,告誡家長不要隨便朝孩子發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于是,家長們在生活中努力學習情緒管理,盡力不發脾氣,結果發現:真的太難了!

很多家長都曾對此感到沮喪和苦惱:

經常在輔導作業、孩子闖禍時,忍不住朝他發脾氣,事后又十分后悔,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媽媽,平時的教育知識都白學了。

現實世界中,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不是機器,總有脆弱無助、不夠理性的時候。

想要嚴格做到不發脾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偶爾發脾氣并不可怕,只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把握好分寸、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及期待,家長的情緒順暢了,也給了孩子正確及時的引導。

大多數家長的問題在于,不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只是一味地宣泄。頻繁且隨意地吼叫、責罵孩子,自然是不可取的。

那些情商高的父母,都是怎么發脾氣的呢?

01

誠實地面對孩子,告訴他真實原因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都不陌生:

一位爸爸白天上班時被領導批評,扣了獎金,想到家庭經濟狀況,壓力很大。

下班回家,輔導孩子作業,有一題怎么教孩子都不理解,情緒一下子爆發了,于是罵孩子:真笨!豬腦子!

一位媽媽白天獨自一人帶孩子,還要做家務,身心俱疲。

傍晚,孩子還要拉著媽媽出去玩,一直哭鬧,媽媽忍不住發火,開始指責孩子:出去玩什么啊,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留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家長負面情緒的來源,只是觸發情緒的導火索,卻因為處于弱勢地位,而被迫成為出氣筒,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

就像樊登老師所說:

父母罵孩子90%都是在遷怒,是將自己的挫敗感、無能感、自己的無能為力,遷怒到對面這個孩子身上。

作為家長,除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還要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難免會有控制不住情緒、沒有精力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刻,這很正常。

如果家長能夠做到對孩子誠實,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沒有控制好情緒、精力有限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對孩子反倒影響不大。

孩子會意識到:這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不是我的錯。

比如:

爸爸今天工作不太順心,心情不好。

媽媽現在有點累,沒有體力再陪你出去玩了。

誠實地告訴孩子真實原因,孩子會逐漸明白:父母也有沒做好、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學會接受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的挫敗感,觸碰到真實的世界。

從另一個角度,家長向孩子展現真實的自己,袒露脆弱,也會加深親子之間的關系,孩子學會理解父母的感受,懂得關心、體貼父母。

在《做強大而不強勢的父母》書中,也有個例子:

一位母親因工作問題非常煩心,這時女兒哭哭啼啼來找她玩。一般的父母,大概率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但這位母親沒有這樣做。

她認真地對孩子說:

薩麗,媽媽現在很不耐煩,心情不好,但這不是你的錯,我在跟辦公室的人生氣,這事太煩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聽到這一番話,孩子立刻收起了情緒,向母親做個鬼臉,之后就主動回屋了,沒有繼續煩她。

然而大多數家長,卻像上文所舉的例子那樣,選擇了最不恰當、最傷害孩子的做法,拒絕承認自己的不足,把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潛臺詞是:我之所以發脾氣,就是因為你笨、不懂事、提出不合理要求。

弱小的孩子,會全盤接受這些指責,以為父母的情緒都是自己造成的,從而感到內疚、羞愧,甚至自我否定。

因此,在發脾氣這件事上,家長可以不完美,但要學會誠實,懂得思考情緒的來源,不把責任歸咎于孩子。

02

四個步驟,學會正確發脾氣

日常生活中,當感覺自己情緒快要失控時,可以按照這4個步驟來做:

第一步: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六秒鐘法則,是指遇到生氣或者憤怒的事情時,延遲6秒鐘再做決定。

6秒鐘的黃金時間可以讓人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有效避免因憤怒而做出錯誤決定。

這個方法,在教育孩子時也很有效。

家長在情緒上頭時,不要急于說什么和做什么,按下暫停鍵,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可以離開原來的地方,到一個安靜的房間待一會兒,或者喝杯水。

然后,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的情緒從何而來?

真的是因為眼前的孩子嗎?

接下來怎么表達,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通常來說,經過這段時間,從情緒中抽離和覺察,憤怒會減弱很多,可以有效避免對孩子的攻擊性語言和暴力行為。

第二步,避免以開頭的評判和責備,客觀描述眼前看到的現實。

錯誤:

你怎么這么不愛干凈

你真懶

你總是亂放東西

正確:

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臟了

你的房間還沒有整理

你把房間的枕頭放在客廳了

家長在憤怒時,最容易指責孩子,隨意下結論,貼負面標簽,這樣說不但不利于解決問題,還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聽不進去家長的話。

家長只需客觀陳述現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第三步,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與其指責孩子,不如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會慢慢懂得體貼父母,轉變自己的行為。

比如:

這讓我有點生氣

總是要不停收拾客廳,我覺得很累

這樣,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家長的感受,

第四步,說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體越好。

這一步,是給孩子指明方向,讓孩子明白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

我希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這個壞習慣

記得今天把你的房間打掃干凈

我希望你以后拿了東西要放回原處

總的來說,正確發脾氣,應該是家長通過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讓孩子了解到問題所在,愿意做出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嚴肅、堅定,但盡量避免言語上的貶低和人格攻擊,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會讓孩子學著體諒父母。

03

保持情緒穩定,關鍵在于修煉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難以保持情緒穩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心的恐懼: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的不確定,內心焦慮不安。

家長其實也是一樣。孩子調皮搗蛋、表現不好、成績不佳······這些只是表象。

心懷恐懼的家長,會在無意識中把自身的焦慮和不安投射到最弱小、最能夠控制的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的表現,來消除自身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

看到孩子如自己期望的那般優秀、努力上進,才會感到安心、愉悅,否則就緊張不安、暴躁易怒。

于是,我們看到家長們不斷雞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生怕孩子落后。

本質上,是家長把自己情緒的責任,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努力學習不是出于對知識的熱愛,而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讓父母安心,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卻一直被壓抑。久而久之,身心都會不堪重負。

《做強大而不強勢的父母》書中有一句話:

孩子是獨立的人,具有自我意識,他們不一定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也不是我們幸福的保障。

孩子也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去完成。

家長應當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期望在孩子身上獲得安全感、價值感,這樣不合理的愿望只會等來失望。

想要做情緒穩定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反觀自身,找到令自己恐懼不安的問題所在,多從自己身上下功夫,通過實際行動提升自身的安全感、價值感。

親子作家蔡穎卿說過一句話:

穩定的情緒應該在一種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誠懇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學習養成。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期待和反省,我們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緒去和孩子溝通和互動了。

沒有能完美控制情緒的家長,勇敢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虛心學習,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對孩子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 璇紫教育2019新春祝福
  • 璇紫教育十四周年慶微電影宣傳片《一起做朋友吧》
  • 2018璇紫教育21天好習慣情商夏令營微電影
  • 璇紫教育第十二屆花young青春夏令營微電影
  • 2018璇紫教育秦川文化游學夏令營微電影
  • 璇紫教育第十二屆《復興中華 奮斗少年》耐挫蛟龍十商菁英夏令營微電影